古代的通訊極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要很長時間對方才能收到,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就表達了這樣的苦惱和無奈。
那麼古代是如何寄信的呢?
一、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飛鴿傳書”
在很多影視劇中,很多角色把需要傳遞的資訊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塞進一個很小的盛放工具裡面蓋好,綁在一隻鴿子的腿上,再將鴿子放飛,鴿子自己就會飛到目的地。
但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鴿子放飛之後,閃現出另一個身影,把鴿子攔截下來,阻止訊息的傳遞。
那麼飛鴿傳書,真的靠譜嗎?飛鴿傳書,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鴿子需要特種訓練,人們之所以會選擇鴿子,是因為鳥類原本就會認識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它們具備先天優勢,但要想要成為一隻傳遞訊息的信鴿,還在於訓練,因為鴿子一般單程往家飛飛,別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
再者,古代的鴿子可不便宜哦,拿來做為書信往來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普通大眾誰會有閒心專門去養鴿子,成本太高。
二、驛站
飛鴿傳書不行,那還有驛站呢,古代驛站還是非常發達的。
在我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裡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裡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注意了!!!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服務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
熟人捎帶
古代,民間送信,有錢人是有家奴,靠他們騎馬送去。
普通百姓沒錢人只能靠熟人順路帶去,古代最常見的熟人帶信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這個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沒有時效性,畢竟古代人移動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書是很珍貴的。
三、官員捎帶
在古代,如果能夠有個做官的朋友,那就非常好了。因為官員經常會有出差的機會,帶一封信,舉手之勞。
但是幫人帶信,如果多了的話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就好比你出國旅遊,總有人叫你帶免稅商品,多了也很麻煩,萬一忘了或是沒放心上,那就沒辦法了。
託商人寄信
古代除了官員出差,還經常各地走動,就是商人。
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們幫忙寄信,是需要收費的,一般是幾十文錢,摺合下來相當於現在的百來塊錢。
別覺得貴,其實在古代這個價格也算是良心價。
四、郵筒
有了傳遞訊息的聯絡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信件。
古代送信那麼慢,等信寄到收信人手上,怕是都已經磨損掉了,字跡或許都看不清楚。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郵筒”。
古人“郵筒”,自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那種路邊大郵筒,那是一個非常小的郵筒,古人會把信放在郵筒裡面。
“郵筒”一般來說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經濟實惠,當然也有銅製、玉製、皮革。
只不過民間很少會選擇這些材質,畢竟還是要講求實惠。郵筒也是有大有小,根據需求選擇。
現在的我們,如果收到遠方親人發的一聲問候,也許內心沒多大波動。
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幾百公里親人朋友的一封書信,那心情簡直無法表達。
如果碰到戰亂年代,像是杜甫那樣,一封家書真的是重於萬金。
古人溝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書信裡面,飽含的深情我們現代人是不能懂的。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怕是會患上焦慮症。
所以,寄信的時間完全取決於方式和距離,有時幾個月,遇到戰亂則可能遙遙無期。